[日期:2020/8/22] 来源:亚太经济新闻网 作者:周勇 通讯员:全莉萍、彭振 阅读:1510次
民族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覃塘这样干
——谢尚果、宋才发率广西民族大学博士服务团赴贵港覃塘调研
在荷花盛开的贵港市覃塘区龙凤村,村民们正在新落成的乡村振兴学院里学习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8月19日,广西民族大学博士边疆服务团在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杰出人才引进教授宋才发的带领下,赴广西贵港覃塘区龙凤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举行赠书仪式及《民法典》宣讲活动,为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服务,了覃塘在乡村“三治”中的经验,与当地领导干部共同探讨民族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广西民族大学为龙凤村捐赠一批电脑及书籍
“一组两会”,党群互动,完善自治体系。民族地区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综合治理能力在基层的具体体现。贵港市覃塘区为提升民族地区基层群众在村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引领乡村自治,组建“一组两会”,构建了以党小组为核心、户主(代)会和理事会为两翼的新型农村自治长效机制。目前覃塘区共建成屯级“一组两会”742个,配备党小组组长742个。其中调研组走访的覃塘街道龙凤村,建立屯级“一组两会”15个,配备了党小组组长15个,实现屯级“一组两会”100%全覆盖,龙凤村平田屯于2017年荣获“全国农村村民自治示范点”称号。多元治理主体相互协同、互相补充、扬长避短,践行“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多元共治、自治有力”的治理理念,拓展了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平台,提升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
创建“孵化器”,助力村级集体经济,振兴乡村产业。“郡县治,天下安”。乡村经济的发展是民生保障、社会稳定、治理有效的基础和关键。贵港市覃塘区于2018年创建广西首个县级村集体经济孵化器,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的服务支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和后劲。孵化器建立当年,覃塘区就实现了68个“空壳村”全部“破壳清零”,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连续2年保持超过50%的速度增长;2020年1—5月,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多万元,同比增长57.34%。通过孵化器的推动作用,聚焦产业优势资源,以项目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增收,打造优质产业链条,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短小散、集体经济壮大难”问题,实现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目前,覃塘区共建成109个“一村一产业”基地,2019年新增自治区级示范区1个,6个县级示范区、2个乡级示范园和10个村级示范点,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覃塘区还积极建设乡村振兴学院,聚集广西乃至全国的优秀人才,为广大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为本地党委、政府开展振兴乡村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三清三拆”,“美治”提升,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应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积极谋求生态友好的乡村振兴之路。贵港市覃塘区坚持以“三清三拆”工作为抓手,积极组织群众,动员乡贤参与到“三清三拆”工作中,对村庄待清拆部位进行系统摸排、列好清单,照单实施。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风貌改善提供了基础保障。以调研组走访的“覃美荷塘”核心区平田屯为例,在“三清三拆”进程中,拆除危房、旧房28栋共3200㎡,增减挂钩抢收5亩,立面改造约1.2万㎡,整修了1.5公里生态水渠,清理屯内垃圾上百吨,硬化道路1.2公里,绿化亮化约1.5公里。并通过村屯风貌提升,借助“荷美覃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完成集“荷文化”“壮文化”“茶文化”为一体的生态宜居民族村寨打造。有效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经济优势,以旅游带动三产,带动村屯经济发展迈出发展新步伐。
“两融五进”,传承优秀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之“魂”。传承优秀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对于深化乡村振兴内涵、实践民族地区的全面振兴,实现乡村社会持续可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覃塘区以“两融五进”(即融合孝文化、融合廉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社会)为载体,深入挖掘“壮文化”“红色基因”等传统文化,将“孝”“廉”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区各乡镇村屯开展以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约60余场,“道德讲堂”20余场,并通过覃塘“最美人物”“百孝之子”等评选活动,在基层社会营造“以德为先”的良好氛围。覃塘区先后有3人上榜“中国好人榜”,1人获中国好人榜提名,1人荣获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2人荣获自治区新时代好少年称号。覃塘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形成了以学修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以评立德的良好态势,有效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助推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保证。
责编:路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