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封面故事>>文章内容

卡梅伦高调访华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4/1/18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涂志明

摘要: 2013年12月初,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中英双方在投资、金融、司法、科技创新、文化及卫生等领域签署了多个合作文件。他在访华期间表示,“英国将做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强支持者,支持欧盟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卡梅伦高调访华的背后,我们需要冷静观察西方对华政策的改变,认清西方各国外交行为的“虚与实”。

 

卡梅伦意在扭转内外颓势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诸多欧洲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和英镑对欧元汇率的走高,抑制了英国的出口。同时,英国国内的高失业率和个人负债额增加,导致内部消费动力不足;相对不足的企业投资和乏力的就业市场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限制。

国内的经济紧缩政策和保守党要求退出欧盟的呼声,使卡梅伦进退维谷。此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抓住契机率领商业代表团成功访华,进一步加重了卡梅伦的大选压力。为了推动经济复苏、稳定国内支持率,卡梅伦决心修复中英关系,通过访华加强中英经济合作,吸引中国投资,推动英国经济稳步复苏。

访问期间,卡梅伦表示支持中国与欧盟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从而成为首个表态支持中欧自由贸易谈判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在贸易投资层面,英国打算吸引中资参与英国高铁项目,加强双方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卡梅伦还打“汽车牌”,帮英国汽车制造商打开中国市场。此外,两国文化部门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文化合作项目。未来几年,包括英国皇家爱乐乐团、英国北部芭蕾舞团等颇具实力的文艺团体将进入中国文化市场。

除了对国内经济利益的考虑,卡梅伦还想借此次机会加强对华关系,以此谋求地缘政治利益。二战以来,英国国力式微,但在欧洲联合问题上仍然坚持孤立主义政策传统,长期与法、德唱反调。因此,英国的地区政策与作为“欧洲发动机”的德、法形成鲜明对比。自欧债危机以来,英国为了确保自己的特殊利益,坚决反对以强化欧洲一体化的方式来应对债务危机,并否决了关于修改欧盟条约的决议,由此加深了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矛盾。

眼看德、法等欧洲强国纷纷强化对华关系,提升贸易水平,深陷经济危机的英国如坐针毡。卡梅伦此次充当“高级推销员”率领庞大代表团高调访华,还首次开通微博与中国网友在线互动,充分体现出英国务实的外交风格,及其急于改善对华关系的心态。

中国与西方关系的逐渐调整

英国首相卡梅伦前脚刚走,法国总理艾罗后脚就来。而之前不久,荷兰首相吕特访华,中欧北京峰会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罗马尼亚并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收获丰硕外交成果。临近年终岁末,欧洲外交掀起一轮“中国热”。这一轮外交热潮再次表明,近年来中国与西方关系正在经历深层次的调整。

首先表现在经济上,中国与欧洲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度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洲则是发达国家的聚集地。双边经贸关系曾经长期停留在原料或者简单加工品换技术的阶段,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与技术实力的上升,中欧贸易结构开始大幅调整。从能源、高铁、通信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作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从此次李克强总理访欧与多个国家达成的铁路、核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等合作成果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西方的技术交流正在从最初的单向转向双向,与之相关的贸易结构也在从不平衡向平衡方向转变。

从战略层面来看,西方对华态度正在从最初的排斥向接纳与融合转变。西方社会逐渐认识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利用其中所蕴藏的巨大机遇,将有效地带动自身经济复苏。

当然,个别西方国家仍然没有放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仍然时不时地对中国进行不当发难。在经贸与金融领域,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依然繁多,中国与西方仍旧没有出现充分合作的局面。因此,中国要科学判断国际形势与发展趋向,积极寻找与西方国家的利益汇合点,营造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

百家媒体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合作伙伴为您服务广告报价隐私条款
《亚太》经济版权所有 网络中心:010-57100067
Copyright@2007-2024 www.cnapen.hk 亚太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apenhk@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3048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