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本刊采访报道>>文章内容

陈佳菁: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有感

发布时间:2020/5/22 来源:亚太经济新闻网 作者:向瑞成

摘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有感陈佳菁(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有感

陈佳菁(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宋才发教授的印象和感觉,我能想到更多的就是宋老师洪亮的声音、笔直的身板、激情澎湃的演讲式授课。时光荏苒,一眨眼的功夫,宋老师7周的《法学方法论》课程就结束了。然而就是这短暂的7周时间,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记得我初到广西民族大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位中央民族大学的法学教授,是一位法学“大咖”级的人物。后来看到我们的课程表安排,正是由宋老师给我们上《法学方法论》课程,内心感到幸运之极。这只是我在宋老师授课之前,对宋老师的一个模糊的印象。我们从大学时段“拿着口袋装知识”,再到研究生阶段“母鸡带着小鸡找知识”,在这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刻,迫切需要一位“人师”给我们授业和解惑。我们是幸运的,在上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宋老师这样知名专家的及时教诲和指导。宋老师究竟讲课如何?百闻不如一见。听了宋老师的7周课程,确实使我受益匪浅乃至感到震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做人和做学问这次课了。


        首先是在做人方面。宋老师在授课时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有良知的学者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违心话,要对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任。”“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学者最忌“墙头草”。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宋老师的第一堂授课。他看到个别同学萎靡不振的样子,就直言不讳开门见山地对我们说:“人总得有一点精神才行”!只有做得了人、做得好人,才能做得了和做得好学问。的确如此,一个人的精、气、神,对一个人一辈子事业的成败,具有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人的精神态度如何,是决定一个人做人处事成败的关键。宋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一个人的精神。这里不需要做更多的阐释,也不需要更多的描绘,你看看宋老师上课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就足以给出一个精准而完美的答案。宋老师已经是67岁的老人,在每次课将近4个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他从头至尾站立着脱稿授课,即使不使用麦克风,声音也始终洪亮有力、句句铿锵。他那精神焕发、激情高扬的授课姿态,思维敏捷、启人心智的授课方式,使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深深的为之折服。宋老师告诉我们,在同等条件下,任何一个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有精神准备头脑的人,他的收获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都是那些没有精神准备的人无法比拟的。他还开导和激励我们说,不要因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不是“985工程”、“211工程”学校,就以此为借口自暴自弃、消极懈怠、不思进取。任何一所大学都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不是因为非国家重点名校就出不了人才,关键要看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努力的程度如何。名校培养出来的也不一定都是优秀人才,只是名校出人才的机率比一般大学高一些而已。他还举例说,广西民族大学就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建设人才,甚至培养出了许多各条战线的精英和领军人物。他还警醒我们,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即使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重点名校的学生,都在为了自己梦想的实现而努力拼搏,我们就更没有任何理由懈怠了,更应当振奋精神要严格要求自己。有句话说得好,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其次是在做学问方面。在谈到研究生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时,宋老师指出科研论文写作,对每一位研究生来说,既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更是将来安身立命的资本。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是提高劳动生产力,而是使我们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因此,宋老师认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启发和激励我们,宋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碗米”的故事。同样的一碗米,把它放在不同人的手里,会创造出不一样的价值。我十分认同宋老师的这个观点:“再聪明的人,科研成果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抵出来的”。研究生要做好学问、写好论文,就需要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就需要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研究生初学做学问,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十年磨一剑”,应当“先有数量,后有质量”,既要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更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宋老师还告诫我们,研究生读书,不等于把书上的字从头到尾看一遍,既要看到书面上的有字之理,更要看到书的背面无字之义。光读书不动笔、不写作不行,假如读十本书都如眼过烟云,倒不如看一篇写一篇读书体会。在谈及读书方法时,宋老师也教给我们诸多很好的方法。他主张研究生读书,一定要把“读”和“研”结合起来,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善于在读书中捕捉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资料和新的写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要大量的阅读,同时要勤于善于思考。(2)要善于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和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比如仔细研究别人的构思技巧、逻辑结构、思维方式等。(3)要通过读书触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动机和新的兴奋点。(4)要带着准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去专门研究有关文献资料,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总之,要“学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能练又会说才是真把式。我们一定要学会并掌握宋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努力把自己练就成具有真才实学的“全把式”。


       最后一点也是最触动我、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那就是研究生积累资料的方法。当宋老师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个人档案和一部分研究资料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十分叹服和震惊。宋老师很耐心地与我们讲解了他积累资料的经验,并无私的分享给我们。要想很好地积累资料,就要认真地做好以下几点:(1)学会有效利用图书资料。多翻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图书资料。从而进一步去了解书本身的价值、写书人的价值,学会翻阅作者简介以及目录摘要等等。作为研究生的我们,“钢镚儿”毕竟十分有限。因此,要像宋老师那样善于去古旧书店、地摊淘金,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珍贵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书报资料,做到读、摘、抄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2)要学会收集、整理他人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方法。宋老师着重强调“人不怕穷,就怕没有志气”。的确是这样,人可以穷困撂倒,但决不能没有骨气和志气。(3)要养成保存自己研究成果和档案资料的习惯。比如自己的学历学位档案、人事档案、科研档案工作档案,等等。同时,还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形成自己一套得心应手的资料保存方法,要养成保存自己在公共场合的演讲稿、已经发表的成果、未发表的成果,写作手稿、往来书信、录入软盘等资料的保存习惯。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像宋老师那样,有这么多的科研成果、这么丰富的工作、学习经历和阅历,但是宋老师的经历、经验和建议,却给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可供效仿的模版。


       宋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在这里仅列举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方面。从宋老师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期待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宋老师的那颗责任心,这是我们获得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现在还非常年轻,将来不一定能达到宋老师的高度,但是我们应该像宋老师一样,具备努力做好人、做好事的科学态度!

责编:周勇


百家媒体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合作伙伴为您服务广告报价隐私条款
《亚太》经济版权所有 网络中心:010-57100067
Copyright@2007-2024 www.cnapen.hk 亚太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apenhk@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3048240号